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xlogit.com)◇◇

关于文字的札记

作者:鹿城夜雨

  一

  想把这篇文字的篇幅拉长一些,因为这是2006我的第一篇文字。

  回顾中的2005不容乐观,并没有多少文章令自己满意,何况是别人。但我有
一点得意之处是,更能感觉到文字的质感。轻与重,快与慢,虚与实,厚与薄,
动与静,显与隐,每一组后面都潜藏着许多令人激动的东西。而对这些东西的把
握,也就是对文字本身的把握。

  文字是有生命的,所以,有那么多的文字令我们激奋或悲怒,快乐或感伤。
我想,好文字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表述出来,让他人身临其境吧。

  二

  于是便有了一种追求,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晓畅明白的表述出来。

  但我陷入了困惑,因为在2002初入BBS之时,我觉得我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
内心完整的表述出来,且得心应手。甚至,可以通过调整文字的排列组合,达到
表述中想要的波澜与曲折。可以说,当时我对文字的应用是无比自负的。

  但2005在对曾经文字的重温中,我发觉不尽已意。有的文章甚至整体的叙述
基调都有严重的缺憾。我不知道是我的眼界变了,还是提高了。我私意是提高了,
但懵懂的是,为什么我对文字本身再没有一点自负的把握?

  三

  其实一直在想,什么样的风格才适合情绪的表述与裸露。

  最早的喜悦来自李敖,文风肆无忌惮,却又喜笑怒骂,皆成鸿文。我清楚的
记得1996年的那个冬天,我读到李敖《千秋评论》时的激动。从那以后,一直收
集李敖的作品,且部部爱不释手。我想自2002入论坛以来的三年多岁月,我的拍
砖文字,其中就有他的影响与影子。而我的反思也是来自去年,即 2005。

 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,李敖的伟大之一就是把许多深奥的东西表述的浅显易
懂,而且让人读着痛快。其把激昂的情绪附著于理性的剖析之中,抛开思想启蒙
的意义,单就文字应用而言,也已是巨匠的水准。我一直在想,单就情绪与理性
的结合表述,李敖怕真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了吧。

  四

  但李敖的举重若轻,与他知识的广博是分不开的。很难想象,还有多少中国
人的阅读量可以超过李敖,又有几个象他一样会读书呢?这也是李敖风格别人只
能着于皮相的主因。没有李敖的阅读量,没有李敖会读书的头脑,写出来的东西,
用李敖的话来说,怕只是狗屁了。

  所以,我只能绕开李敖,重新寻找一种文字方向。

  鲁迅的作品虽然已成经典中的经典,但实在没有多少人去读,许多人的理由
是其文风晦涩。但在我的阅读中,却感觉到一种简洁的畅快。鲁迅先生的文字,
就其大面来说,是可以称得上简洁的。虽然有个别的细节或字词与我们有因时代
而来的隔膜,但语言的传神与准确,怕是许多人都无法逾越的高峰。更不要说,
鲁迅先生眼光之通透与独到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中,每每读到先生对人性的
批驳与解剖,我都有触目惊心之感。

  五

  因此,我象更多的人那样,极喜先生的文风。
  
  可更明白中间的那道鸿沟,所以我把自己的目光无奈的转向当代。大约是
2000年,我第一次读到张远山的文章《跨世纪的质疑》,心神为之一夺。如果说
现实中,我是以搜集李敖的书为乐,那么网络中,我便是以收集张远山的文章为
乐。张远山先生那时的作品在鹿城这样的城市很难购到,当然,即使到现在,也
很难购到。多少次,我总是空手而回。但我一直坚信,张远山先生在新世纪一定
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学者和作家。

    张远山先生的文字,既尖锐又含蓄,既痛快淋漓又韵味十足。而且,更暗含
我心目中一种文字的追求:冷幽默。我想,如果从张远山的文字中,读不出幽默
与趣味来,怕不是合格的读者吧。而读不出其“苦心”来,怕不是合格的中国知
识人吧。

  六

  可以说,2005年的后期,我的文字便朝内敛的方向行进。但可能是太刻意的
结果,也可能是太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,文字便越来越少。因为,张远山先生不
轻意为文,为文便是雄文的知识人品格一直铭刻于我的内心。

  但我也意识到,张远山先生的文章有点“精英”味儿,特别“纯”。对许多
学识较浅,水平较低的读者来说,是无法感受到他文章的伟大与卓绝的,人格的
纯粹与伟岸的。但我仍然苦苦追求着,我一直想,能达到先生之万一,该是如何
的痛快啊。可以说,张远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知识分子之一员。

    而另一个令我佩服的便是新语丝网站的创始人方舟子先生。

  七

  作为生物学的博士,而又写一手理性明洁又蕴藉风流的文字,实为难能可贵。

  而其“学术打假”的意义,更是可以载入中国史册的功绩。我总是在想,为
什么杨振宁与李政道这样的科学家写出来的文字,会令许多的学者与作家汗颜,
为什么方舟子先生的文字,会令更多的学者与作家汗颜?很难想象,有那么多的
作家与学者,包括许多挂着著名与优秀头衔的,其文字表达与应用能力那么差劲。

  更不用说逻辑的严谨与态度的理性。在新语丝网站上曾经看到过所谓的重量
级学者的跳骂,那时,不是为遭恶的方舟子先生愤怒,而是为中国学术界痛心。
作为知识界心灵的知识人,作为学术界心灵的学者,有多少只是披着一层精美包
装的泡沫?

  八

  顺着我的回溯之旅,我突然发觉我所喜欢的人都可以称为“斗士”。

  一个都不宽恕的“鲁迅”,特立独行的“李敖”,再现知识人血性与骨质的
“张远山”,执着学术打假的“方舟子”。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斗士,都是独一
无二的知识人,都是中国的良心。而他们的文字,风格迥异,却又殊途同归,都
再现了中国知识人的良心。

  于是,我想,是不是首先具有了一颗真正中国人的良心,才能写出不朽的文
字来?我这样想着,在寒冷的寂屋中突然感到一种隐然的温暖。

(XYS20060203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xlogit.com)◇◇